当代社会环境下的持续性学习
建筑学院 佘欢
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知识量爆发式增加,我们的负担越来越沉重,而我们的时间却越来越碎片,面对我们不断加深的知识焦虑,原有的传统解决方案对于我们已经不能完全适用,怎样才能让我们能更有效、高质量的生活、学习,能不被社会淘汰,必须学会持续性学习。
一、我们这一代人的知识现状
1、“学习焦虑”在不断加深,飞速进化
学习焦虑我们每个人都有,以前的学习焦虑,来源于怕考试没考好,将来考不上大学,学到的知识将来能找到什么好工作,能换多少钱。跟过去穷人家把孩子送去当学徒一样,属于低级的焦虑,本质是“谋生”。随着社会的发展,焦虑在不断深化,不再只是停留在“谋生”,而变成了“求存”的问题。农耕时代,只要能种地,就能吃饭,也能生活一生。但在今天,如果不学习,没法享受共享经济,没法快捷有效生活,根本融入不了城市的生活。所以,这一代人的知识焦虑已经不仅局限于一碗饭这个“谋生”的层次,已经上升到 “求存”这个意义上了。如果对社会环境的信息感知能力下降,原来的生存方式是无法维持的。中国很多老人有钱、有阅历、有社会地位,但总被骗子骗,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新出现的歪门邪道、新技术和新的协作方式,对社会环境的信息感知能力下降,使得原有的生存方式已经无法维持。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进步,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即使身体健在,但收集信息的能力下降,即使年轻时积累了大量财富,但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可能也没有能力保卫这笔财富。环境越复杂,焦虑感就越强,这种恐慌就是这个时代真实的焦虑。
2、知识越来越成为一种具体的利益。
随着消费环境的改变,消费需求从满足人类最基本的吃、住、行,逐步向体验式消费过度。体验式消费的时代,是一个用各种各样体验去说服人,跟别人协作的一个重要的工具,没有知识,就没办法体验所有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害。例如花同样的钱装修房子,有艺术、色彩搭配知识的人就可以把它变成非常温馨有文化的舒适居所,而没有知识的人,就根本没能力实现。看到菊花有人能想到陶渊明,因为陶渊明也喜欢菊花,也有人可能会想到菊花代表秋色,代表一种肃杀之气,因为黄巢有“我花开来百花杀”的诗,”从菊花就可以产生一大堆知识联想,没有知识的人就得不到这样的体验。
3、认知升级使得社会阶层突破固化
目前对于社会阶层是否固化有两派声音,一派认为中国的社会阶层已固化,贫家之子再难登入社会上层;另一派反驳认为马云、马化腾,原来也是赤手空拳的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阶层的穿越。我认为,中国现在的阶层也固化了,也没固化,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知识,是不是能够完成认知升级。如果认知不升级,很多穷人家的孩子连基础的自律能力都没有,那社区的活动你参加不了,因为不能自律;任何一样乐器你都学习不了,因为你没有自我刻苦的精神,只能等着拿政府的补助。但是也有人并不需要自己出身很好,或者父母给他多少钱,仅靠自己的认知升级就能够突破阶层固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写《哈利波特》的女作家J.K·罗琳,一个单亲妈妈天天为了给孩子讲故事在咖啡馆里写作,结果成为英国首富。所以知识已经不只是能有有等价的那个安排换得一份工作,它的爆发性价值有可能改变一生,最终帮助我们完成阶层穿越。
4、海量的信息进一步加剧知识焦虑
当今社会是知识、信息大爆炸时代,知识的更迭也越来越快,就算我们穷其一生,每一天什么事都不干只看书,也只能看到一个皮毛。如何快速、全面、有效的抓住生存需要的信息,就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知识焦虑。
二、失灵的知识焦虑解决方案
过去的知识焦虑,社会已经准备了成熟的解决方案,就是读书、看报、上学,只要勤于用功,肯于花钱,焦虑是能解决的。但在今天,这一些解决方案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知识需求,不能很好的缓解知识焦虑了,因为社会的一些底层因素正在发生重大变动。
1、人的时间在碎片化
现在,工作、学习、交友、娱乐、生活等很多方面都需要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等来完成,这是我们社会协作关系极度复杂化的结果,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同步运行,分头照料,整块的时间越来越少。
2、学习越来越终身化
过去有一个词叫“学业有成”,大学毕业基本算是学业有成了,留学回来叫学成归国,报效祖国。但在今天学习永远也成不了,新的知识像海浪一般的涌来,我们一辈子都要在里面奋力前行。
3、学习越来越跨界化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知识大爆炸,知识的负担太沉重,我们找到了分科治学的方法来分担人类的知识总量,每一个人一生都朝着自己所选择的那一个金字塔攀爬。但今天,真正的创新空间,真正学习效率能够体现的方式,恰恰是在原来那些金字塔的中间地带。现在对待知识的态度不能像农耕民族在搞一块地里一天到晚的耕种,而是要用采取游牧民族的方式,哪里水草丰美,就要向哪里迁徙,一辈子都不能停。这个时代最精彩的知识创新,恰恰产生在多个领域的中间地带,这是一个知识大融通的时代。
三、在碎片化、终身化、跨界化学习的时代,应该如何学习
1、多采用具有人格特质的学习方式
知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网络,它真实的存在场景是在人的大脑里并且在不断迭代。印刷文化时代,人类想保存和传递知识只有通过书本的方式,因此书本成了最好的学习工具,读书就是学习。但是现在你会发现网上的音频、视频比单纯的书本多了一些人格特质,如果能够面对面的与牛人亲身接触,学习的效率又会更高。因为牛人就是知识的载体,知识已经被他们像买菜一样买回来洗干净切好,并搭配、融合好,跟他们学更省时间。尤其是在平时的社会协作中,向人学习,降低我们的知识负担,帮助我们筛选和归纳,是最好的减轻知识总体负担的方案。
2、通过不断搜集新概念来高效地学习
人类是一个超级模式化的动物,世界本身非常复杂,它如何能变成知识呢?就是通过沉淀为一个个概念的方式。概念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框架,掌握知识本质上就是掌握概念,在了解一门新学科的时候,先去了解概念就变得特别重要。通过掌握一个个的新概念,搭建起知识框架,再进来新的信息,就可以知道把它放在哪儿。
3、通过缝合将知识内化
很多人都在感慨,读了这么多书,一合上,啥也没记住,可见缺的就是——缝合。知识要成为自己的,一定是由内而外长大,那怎么缝合——表达一次。表达分很多层次,可以通过说、讲的方式,也可以写一个读书笔记。说可以不用对象、不用场合,只要让自己能讲出来。读书笔记可以就是一句话,看完记下认为有用、有趣的地方,这就叫缝合,就和原有的知识体系长在一起了。这个知识点即使将来全部忘了,也知道哪儿有,可以去查。正如爱因斯坦讲过一句话“什么是教育?就是把在学校里学到的所有东西全部忘光了之后留下来的东西才叫教育。”
4、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
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在被剧烈的碎片化,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一大堆碎片时间,我们必须要练成一个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拿到实实在在的知识。知识的产生本身就是碎片化的。一个念头,一个假设,一个结论碎片化的产生,拼凑出一篇论文发表出来,被验证之后用一个理论体系再把它总结出来。读一本书,上一个学期课,最终留下来的也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如果学习的结果就是碎片化,那碎片化学习就没有问题。富兰克林说过一句话“我一生的知识积累的来源就是这样的,我在查找一方面资料的同时,意外地看到了另外的资料,这就是我的学习”。这就是碎片化的学习。
5、立定目标,不断向前,把知识落实为行动的成果
驱动行为的思维方式有两种:第一种叫立场、感受和意见;第二种叫目标、方法和行动。世界是剧烈分层的,任何一个选择都有无穷的层次,立场、感受和意见是一个特别不确定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环境、阅历等因素不停摇摆,不断变化。一旦切换到第二种思维方式,只有目标、方法和行动的时候,一切就被整合起来,正如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按照行动的方式去思考,行动是逼着让自己的想法、意见和知识最终变成你自己的唯一方法。不能等洞悉了事物的全貌才动手,也不能等找寻到最优方案才执行,立定目标,不断往前,才能把知识落实为行动的成果,这就是我们面对知识的态度。